瀏覽數:0次 發布時間: 2020-06-23 00:49:26
你有沒有發現,當心情好的時候,胃口也會好,吃嘛嘛香;當情緒低落時,胃口就會差,食欲不振?今天就來說一說關于胃腸道的“冷知識”。
一、胃腸道容易“情緒化”
胃腸道是已知的對情緒變化最敏感的部位,有的胃腸道癥狀可能并不是胃腸道病變導致的,而是受到了情緒影響所致。為什么這樣說呢?
首先,人體內的自主神經支配著循環、呼吸、消化、新陳代謝等重要的生理功能,這有點“自動化”的意思,不需要人為操控這些生理活動,也不受人的意識控制,舉個簡單例子,心跳、呼吸是自動運行的,我們不可以用意識讓它們停止。而情緒和大腦的高級中樞對應,可以影響人的自主神經活動,比如人在緊張、害怕的時候,會不受控制地心跳加速、出汗等。
其次,胃腸道擁有僅次于中樞神經的神經細胞數量,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。所以,胃腸道對情緒變化敏感,隨著情緒的波動,胃腸道容易出現一些“情緒化”反應。
常見的癥狀或表現有:如腹痛、腹脹、口干、口苦、反酸、燒心、惡心、嘔吐、厭食、貪食、便秘、腹瀉、腸道“嘰里咕嚕”響、肛門排氣不斷等。同時,有不少的患者還會伴有全身不定位的疼痛,睡眠不佳,心情郁悶、煩躁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二、病不在腸胃,而在于心理
現代醫學模式認為,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、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,腸胃不適也不例外。由于情緒影響了胃腸道的生理狀態,繼而出現一系列胃腸道癥狀,輕者可以是一過性的,對生活沒什么影響,嚴重的則可能長期影響生活,發展為“胃腸道心身疾病”。這類患者的“病根”在于心理問題(主要因素為心理壓力),但因為缺乏對“胃腸道心身疾病”的認識,患者可能會反復治療和檢查胃腸道癥狀,胃鏡、腸鏡、B超、CT等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,久治不愈,被病痛折磨而苦惱。在不良情緒和身體不適的互相作用下,患者容易轉而陷入“負面情緒-癥狀-加重負面情緒-加重癥狀”的惡性循環。
有部分人的精神壓力并不會出現明顯的焦慮、緊張情緒表現,而是通過軀體癥狀表現出來。研究發現,“胃腸道心身疾病”跟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、生活節奏快、精神負擔重等有很大的關系,我國城市中發病率為10%左右,其中知識分子、白領、學生等從事緊張腦力勞動或亞健康狀態的人發病率比較高。
在疫情的影響下,長期處于焦慮、恐慌等精神緊張狀態的人,也容易發生“胃腸道心身疾病”。同時因為疫情防控工作、居家隔離、居家工作學習等,工作生活不規律,會加重胃腸道不適,或者演變成慢性的胃腸道不適。所以我們在應對疫情過程中,除了要關注軀體的狀態,更要關注心理的狀態,及時調節心理和疏解情緒。
三、“病根”在心,需要心身兼治
(一)軀體的常規調節
“胃腸道心身疾病”最明顯的表現還是胃腸道的癥狀,對癥調節和治療非常有必要?;颊呤紫瓤梢愿鶕陨砬闆r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清單,如有便秘癥狀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蔬菜及各種粗制谷物(膳食纖維)的攝入,以促進排便;對于餐后容易腹痛的患者,應該低脂肪飲食;盡量避免攝入過多刺激性食物,少吃產氣食品等。另外,也可以通過生活行為調節,盡量不要熬夜,不飲酒吸煙,平日體力活動較少的應該增強體育鍛煉,這有助于神經功能恢復。
(二)保持良好心理狀態
1.覺察當下,留心觀察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么,對自己產生了什么影響,靜下心來緩解不良情緒;
2.接納變化,客觀認識疫情給自己帶來的緊張、焦慮情緒,這是人面對危機的正常反應;
3.合理宣泄,及時適當地去表達、宣泄負面情緒,聽聽音樂、跑跑步;
4.尋找支持,多和親朋好友交流、分享內心感受,彼此鼓勵、相互支持;
5.量力而行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,正確對待生活中碰到的各種挫折;做好自我照料,不過度勞累。
6.轉移注意,減少對壓力事件和身體狀態的過分關注,打斷“疾病-心理壓力”的惡性循環,通過一些行動轉移注意力,如做點家務活、畫一幅畫、唱一會兒歌、適度電子游戲等。也可以嘗試一些正念練習,如“立硬幣”,準備3枚硬幣,集中注意力,嘗試把第一枚硬幣立起來,然后再把第二枚疊加立在第一枚硬幣上,最后再把第三枚疊加上去,直到成功。
四、尋求專業指導
如果胃腸道癥狀嚴重,需盡快明確病因,進行有效的治療,務必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服藥。同時,如果存在心理情緒方面問題,自我調節失效,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評估和指導,可以通過惠州市心理援助熱線0752-2234880、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訂閱號、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訂閱號進行咨詢和預約就診。